《2023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重磅發布
發布時間:2023-12-29 作者:www.xstr.xyz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12月28日,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中國工程院等單位聯合發布《2023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據介紹,2013年我國首次構建制造強國指標體系,“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測評分析世界主要國家制造業發展水平,為我國制造強國戰略提供量化參考與決策支撐。“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由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創新發展、持續發展五個分項數值構成,綜合反映了一國制造業發展強弱水平。
我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穩定居于較高水平
通過構建制造強國指標體系,并運用指數加權法分別計算出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韓國、印度、巴西和中國九個國家的制造強國綜合指數,2022年九個國家的制造強國綜合指數比較如下。
《報告》顯示,美國處于制造強國第一陣列,德國、日本位居第二陣列,中國位居第三陣列前列,并與其他國家拉開較大差距。
九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分布相對較為穩定,美國、德國、日本、中國指數值穩定在120以上,相對優勢較為明顯,我國與德、日差距在縮小,追趕步伐在加快。
2022年,我國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應對超預期因素沖擊,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穩定居于超過120的較高水平,我國與日本指數差距由2012年的31.98縮小至2022年的1.65,自“十三五”以來差距首次不足2個點,呈現出強大的制造韌性,制造業整體實現平穩增長,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制造強國發展進程扎實推進。
世界主要國家制造強國發展指數情況
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符合本國自身優勢與特色的發展模式,聚焦制造業復蘇與產業鏈優化,大力發展制造業,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均實現提升。
美、中、日、德四國均在創新產出上實現提升。中國主要得益于制造業知名品牌數增長及規模總量優勢,實現五個分項數值全部提升。美國質量指數增長,德國和日本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比重提升。
規模發展方面,九國中僅有中國 (+0.35)、美國 (+0.11) 和巴西 (+0.77)實現增長,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達到4.98萬億美元,連續13年位居世界首位,與美、日、德、英法、巴六國制造業增加值之和基本持平。
質量效益方面,九國中僅有中國(+0.53)、德國 (+1.54)、巴西 (+3.05)實現增長,其他六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日本降幅最大。發達國家主要因一國制造業擁有世界知名品牌數、制造業增加值率、制造業勞動生產率下降引致分項數值下降。
中國實現了質量效益分項數值增長 (+0.53),主要得益于“一國制造業擁有世界知名品牌數”的小幅提升。我國制造業銷售利潤率出現下降,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首次微跌至39385美元/人,反映出我國制造業整體仍處于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
結構優化方面,除巴西之外,其他八國均實現正增長,其中中國 (+1.71)、美國(+1.21)、日本(+1.98)、德國 (+1.36) 增幅較大。美國憑借裝備制造業及基礎產業的強勢表現首次反超德國,位居結構優化分項數值首位。發達國家積極布局高端裝備制造業,加速搶占戰略高點,重塑競爭優勢。
我國持續發力培育打造龍頭企業,基礎產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提升至6.93%,全球500強中一國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占比提升至25.22%。自2021年起,結構優化分項數值已成為我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提升的首要動能。
創新發展方面,除巴西外,其他八國均實現正增長。日本 (30.45,+6.91) 強勢增長,首次超過美國(30.32,+4.03)位居九國創新發展分項數值首位。
發達國家聚焦高科技產業,強化專利布局以確保競爭優勢。發展中國家也正日益成為知識產權增長的新引擎,以期實現創新產出的新突破。
中國(+1.37)改變了2021年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單位制造業增加值發明專利授權量等創新投入、產出指標雙下降的不利局面,各二級指標分項數值均實現小幅提升,但與發達國家差距仍較大。
持續發展方面,九國持續發展分項數值均實現微增,韓國主要得益于單位能耗制造業增加值的提升,在九國中增幅位居第一。發達國家在綠色低碳領域具有先發優勢,在單位能耗的制造業增加值方面領先發展。我國單位能耗的制造業增加值產出水平、工業資源高效循環水平等方面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規模總量位居世界前列,其制造強國發展指數雖在個別年份出現波動,但整體對超預期風險沖擊應對更為扎實有效。
發達國家在質量效益優勢相對穩定、提升潛力有限的情況下,全力發力結構優化與創新發展,積極打造經濟新的增長極。
美國,持續發力“結構優化”與“創新發展”,強化供應鏈產業鏈,聚焦高端制造,保持尖端技術領先地位與創新活力。
德國,不斷提升德國依托深厚的制造業基礎,加速培育龍頭企業與各類“隱形冠軍”產品質量與裝備水平,穩定確立“質量效益”與“結構優化”競爭優勢。
日本,大力推動制造業基礎技術的產業振興和前沿技術研發創新,鼓勵制造業回流促進本國產業復蘇,“創新發展”增長迅速,扭轉了2012-2019年制造強國發展指數下降趨勢,首次超過2012年(124.29) 同期水平。
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穩中有進
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2012年到202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33.5萬億元。從2010年已連續13年世界第一,在全球制造業占比超過30%,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制造大國。
我國制造強國建設取得“量”和“質”的穩步提升。2020-2022年,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制造強國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經受住了超預期因素影響的較大沖擊,在攻堅克難中基本穩住了經濟大盤。堅定不移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環境,持續強化規模優勢,積極提升結構優化、質量效益、創新發展,扎實完成了國家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
三年間,中國制造業展現出較強韌性,龍頭企業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新三樣” (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同時報告也指出,制造業穩增長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創新效能、產業基礎、裝備制造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應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走好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