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城百強榜(2023)》發布
發布時間:2023-12-22 作者:www.xstr.xyz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型城市愿景,科技城是城市未來實現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2023年12月,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科技城百強榜(2023)》。
科技城百強榜(2023)遵循科學、客觀、可采集原則,圍繞科技城、科技、城市三個維度,設立基礎建設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城市承載能力、要素保障能力4個二級指標以及31個細化指標,對全國(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348個科技城(含科學城)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潛力進行系統評估,形成了2023年科技城百強榜單。
一、榜單解析
(一)區域分布:東部地區優勢依然明顯
百強科技城主要分布在全國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東部地區最多,有67個,主要集中在浙江、廣東、江蘇等地區;中部地區19個,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安徽等地區;西部地區10個,主要在四川、重慶、陜西等地區;東北地區4個,主要集中在遼寧、吉林。
圖1 百強科技城區域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賽迪產業大腦2023,12
注:跨區域科技城相關地區均有計入
其中,百強科技城前50強中,東部地區綜合實力遙遙領先,有33個科技城入圍,布局有張江科學城、廣州科學城、中關村科學城等成熟發展、實力強勁的科技城;中部地區有合肥濱湖科學城、湖北東湖科學城、中原科技城等9個科技城入圍,地區發展實力進一步鞏固提升,西部地區有中國(綿陽)科技城、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等7個科技城入圍。東北地區的科技城整體實力偏弱,僅沈陽渾南科技城入圍。
(二)關鍵指標:創新資源高度集聚
百強科技城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提升,其所在城市集聚了全國82%的高校、93%的高新技術企業、89%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比也高達94%,是新時代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等的重要載體,是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發展高地。
資料來源:賽迪產業大腦2023,12
二、發展建議
自身發展上,科技城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扛起新時代科技創新的領跑大旗。一是科技城要錨定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戰略定位,以前瞻性、戰略性需求為導向,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發展戰略,強化基礎研究,加快推動顛覆性技術創新,打牢科技事業發展地基,支撐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二是以高標準規劃引領科技城高質量發展,圍繞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先試,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管理模式創新、發展模式創新,充分激發科技城創新活力。三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持續強化科技城與其他城市發展載體之間的協同互動,探索科技創新合作新機制,形成多個點狀協同創新圈,以及以科技城為核心的合作創新網絡,不斷增強科技城發展動力和活力,實現共創共享。
科技創新上,科技城要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把好大趨勢,下好“先手棋”。一是強化基礎研究,開展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針對重點領域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著力提升科技城整體研究實力和學術水平,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二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建設高水平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優化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和布局,以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加快構筑未來發展新優勢。三是建立健全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依托大學、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針對重點領域加快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的重組和新建進程,提升科技城戰略科技力量。四是重點建設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系,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夯實科技城基礎研究后備力量。五是加大科技對外合作力度,支持科技城高校、科研院所及相關科技組織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圍繞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全球關切問題開展聯合科研。
城市發展上,科技城要進一步強化創新生態和城市經濟發展生態的深度融合。一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縱深發展,構建多層次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健全科技城眾創空間、產業園區等孵化載體,完善孵化鏈條,為科技城創新創業“植苗造林”。二是高標準打造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專業化檢驗檢測、技術咨詢等服務,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領軍企業等共建中試驗證平臺,著重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三是提升科技城科技創新金融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的支持作用,支持科技金融產品創新,吸引國內外銀行、基金、保險等機構集聚科技城,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四是打造數字化綠色生態宜居城市,推進科技城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的數字化服務能力,構建藍綠交織、天人合一的生態空間布局,以城市步道、生態公園、水系綠道等為紐帶,為科技人才營造更高質量更低成本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