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來臨,除了凜冽的寒風、飄飛的大雪,我們還會遭遇灰蒙蒙的天空和空氣間彌漫著的塵埃。在這種時候,街道上行色匆匆的人們,都會帶上五顏六色的口罩,擰著眉毛抬頭望天,卻再也感受不到陽光的溫暖。2016年,大范圍的霧霾天氣席卷全國,超過七分之一的國土面積淪陷在灰蒙蒙的霧霾下,我們不禁要問,何時才能迎來霧霾的終焉……
無論是洛杉磯的光化學污染還是倫敦的“霧都”,伴隨著重工業發展而來的頑疾如同一個躲不掉的魔咒,刻印在每一個國家的上空,成為走向發達國家必須經歷的劫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似乎永遠有著尖銳的矛盾。
中國已經經歷了數十年的高速發展,但是部分省份仍然以重工業作為支柱產業,支撐著整個國家經濟的騰飛,以河北為例。今年河北的產業結構中,工業占比仍然高達48.3%,在工業產業結構中,重工業占比76%,基本上都是燃煤大戶——鋼鐵、化工、能源等產業。盡管如此,整個河北省的GDP依然是東部地區的下游水平,要GDP還是要藍天,這是丟在人們面前的一道尷尬的選擇題。
我們在享受這些重污染企業生產出的產品所帶的便利的同時,對污染橫加指責,大多數人卻沒法提出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案。增加城市內綠化、進行尾號限行以減少機動車排放都只是杯水車薪、治標不治本,也許有人問為什么不效仿歐美國家將高污染企業遷移出去呢?這個問題涉及兩個層面:首先,環境污染并非一時一地,他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溫室效應、大氣污染沒有國界,最終咽下這顆惡果的人也將包括我們;其次,相比較歐美國家,我國無論是工業基礎還是經濟基礎都相對薄弱,就像前文舉的例子那樣,重工業在很多省份依然是支柱產業,因為污染就將工業停掉或者轉移無異于因噎廢食。尋根問底,變革落后傳統低效的生產模式,采用更加清潔、更加高效、更加先進的生產制造工藝,大范圍推廣綠色制造,應該能有效的緩解霧霾污染的效果。
這些解決方案都指向同一個方向:智能制造。目前國內的智能制造行業發展勢頭喜人,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智能制造企業,易往信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他們的解決方案覆蓋制造企業的生產全過程,用智能化的手段檢測、傳輸、反饋每個節點的生產狀況,獲取相關信息和數據,鏈接設備與一線生產管理人員,高效準確的下達指令,讓整個生產流程高效、安全,極大提高產品質量。同時在保證產品的功能、質量、成本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把能耗監控和新能源開發、運用排上日程。通過開展技術創新及系統優化,使產品在設計、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與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對環境影響最小、資源能源利用率最高、人體健康與社會危害最小,并使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優化。
易往信息能對底層生產過程進行實時信息的采集和數據挖掘,通過信息集成形成優化控制、優化調度和優化決策等的判斷或指令,提供圖形組件分析、報表分析、預警告警等機制,實現企業生產過程的安全、穩定、均衡、優質、高產、低耗的目標,幫助企業實現綠色制造。
蒼穹之下,我們應該共享的是同一片藍天,愿智能制造的方式能被更多的制造企業采用,撥“霾”見日,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天天感受到陽光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