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浪潮來襲,所有人都被拍得暈頭轉向,唯有堅持本心,認準方向者,方能成就大事。

制造業想要走出來,必須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我是誰?我的客戶在哪?他們想要什么?我怎么滿足他們?這都是老生常談了,從N個世紀以前所有的商業和交易就是這個樣子,然而這些問題之所以能成為本源,就是因為他們隨著時代的變化其本身也在不停的變化,學習能力和適應性一流!這世界上什么最可怕?適時而動和超強的繁殖最可怕,這幾個問題顯然占據了前者。
我是誰?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們充分尊重個體的差異,而希望能從中挑選出共性的東西,當我們將范圍框定在中國的時候,我們總能總結出一些特點:中國目前的制造業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我們的制造基礎比較薄弱,雖然憑借著過去幾十年的一波人口紅利沖上了基礎設施建造和基本工業化的高點,但是擁有的核心技術仍然有限,很多企業仍然停留在工業3.0甚至2.0階段的泥沼中步履蹣跚。然而我們不同行業之間、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程度又區別很大,像汽車這種已經基本實現自動化的行業正在向智能化大步前進,而類似精密儀器這樣的高精尖行業更是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奔得沒影兒了,廣大傳統行業們只能吃吃尾氣,認清自己永遠是做人做事做企業的第一步。
我的客戶在哪?

信息化時代的特點是什么,是智能化,知識取代資本成為創造財富的主要資源,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是電子化,光電感應和網絡化取代機械成為工廠的語言,人們不再機械的操縱機械,而是進行柔性化生產;是全球化,信息技術不斷削弱時空的隔閡,整個世界越來越“小”;是個體化,人們的個性越來越鮮明,個體特色彰顯得到重視,信息交換和傳輸頻率變快帶來這一改變。我們的客戶也許不再是那梳著雙管麻花辮的鄰家小妹,而是大洋彼岸的“歪果仁”,他們的信息都潛藏在一個又一個數據里,等待著你用信息技術去挖掘。
他們想要什么?
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根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收入情況而變動,可以說變量太多,但在這無數的變量背后,真相只有一個:你要讓消費者告訴你他喜歡什么,然后你去滿足他,甚至超出他的心理預期,從而能獲得超額價值,這是我們制造企業從殘酷的競爭中脫引而出的最佳機會。
以我國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消費者已經度過了計劃消費的年代,手里有了余錢,現階段的生產也已經供大于求,我們有更大的空間去選擇商品。商品的用途和質量已經不再是唯一的考量要素,設計、外觀、材質甚至是人文情懷都成為吸引消費者的刺激點,不僅如此,大量的買家開始重視商品在使用過程中給用戶帶來的體驗,開始重視購買、配送、售后等一系列的服務指標,可以說一件商品的價值已經不再被鎖定在其本身內核,開始向其所在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
我怎么滿足他們?
消費者就是我們的上帝,“上帝”要如何才能被滿足啊……我想說,在“上帝”面前,吾等凡人要保持謙卑和敬畏。所有試圖教導消費者的言論都是妄言,所有不知所謂的“自嗨”設計都是累贅,所有操作復雜的界面和功能都是垃圾,因為市場終會給你一個響亮的耳光,因為時代變了,不信你回去做做你正在讀小學的孩子或者親戚家的孩子的數學題,你能做得出么?當消費者每天都能面對比過去多出幾個數量級的信息時,他們“無所不知”……我們不如將主導權交還到他們手中把,用柔性化生產來滿足他們的個性需求。
易往信息幫助制造企業進行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化生產,其智能化解決方案讓企業有能力處理更復雜多變的生產條件和更龐大的信息數據,從而適應市場需求多變和市場的激烈競爭,增強制造企業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縮短產品生產周期,提高設備利用率和員工勞動生產率,改善產品質量。利用MES監控整條生產線,實時反應生產節點的情況,將信息和數據進行傳輸和反饋,簡化組織和強調人的能動性為核心,力求低消耗、高效率、零庫存,杜絕一切浪費,其基本前提是為滿足用戶的高質量產品需求;用APS來科學合理規劃生產計劃和節拍,對產品開發及其相關過程以組成多功能協同小組工作來進行,并在產品設計階段就集成考慮生產制造、銷售服務過程的適應性要求;用SCM來整合供應鏈條,管理上下游不同供應商,注重適應各種變化的快速要求,以動態多變的組織結構和充分發揮技術、組織人員的高度柔性集成為主導;并最終實現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