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年,一些制造業大省接連傳來了工廠倒閉的消息:諾基亞將關閉北京和東莞工廠,東莞和蘇州兩地數家萬人規模制造企業破產倒閉,曾經是東莞第六大支柱產業之一的鞋業負面消息連連,溫州的傳統制造業每天都有企業在消亡。

曾幾何時,“東莞塞車、世界缺貨”被人用來形容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現如今“前后夾擊”卻變成了中國制造的無奈現狀。一方面,東南亞國家正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發力;另一方面,原本在華生產的外資高端制造業回流發達國家,這些國家還掌控大比例的高端制造業的技術和產能。被通縮陰影籠罩的轉型之路上,中國民間制造業是否還有勇氣繼續走下去?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的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以上,95%的高檔數控系統、80%的芯片,以及幾乎全部高檔液壓件、密封件和發動機都依靠進口。其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基礎技術仍然滯后
整體制造水平仍處于機械化或半自動化生產為主的階段,各類主要基礎件的性能指標大體相當國外20世紀70-80年代水平。
(二) 核心技術依賴引進
許多重大技術裝備主要依靠進口,更新換代也離不開國外原廠。尤其是重要的、高檔的、技術附加值相對較高的制造裝備,引進依賴性更高,自給率仍然很低。
(三) 產品以中低端為主
從產品結構來看,產品技術含量低,缺乏品牌競爭力。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的專有技術,而是為發達國家企業代工生產。
在中國制造業如此境況之下,“工業4.0”的概念正在席卷全球,他究竟是誰?又對我國制造業意味著什么呢?
德國“工業4.0”戰略與我國的“兩化融合”有許多相通之處。在新的發展背景下,只有將信息化時代的網絡化、智能化特征與我國工業化、自動化的進程緊密結合起來,把兩化深度融合作為主線,才能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先進制造業作為采用先進技術設備、現代管理手段和制造模式,科技含量較高的制造業形態,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實力的重要標志。
“工業4.0”定義了制造商、供應商乃至開發商之間的網絡協同結構,主要目的是實現市場與研發的協同、研發與生產的協同、管理與通信的協同,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制造網絡,由多個制造企業或參與者組成,它們相互交換商品和信息,共同執行業務流程。例如易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利用自身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幫助傳統企業完成轉型升級,通過信息化軟件鏈接設備層和決策層,將生產企業的各項高新技術整合起來,共同作用。其核心就是在整個工業生產過程中,通過信息物理系統(CPS),利用物聯網技術、軟件技術、和通信技術,加強信息管理和服務,提高生產過程的可控性,從而實現研發、生產、制造工藝及工業控制等環節全方位的信息覆蓋,全面控制各種信息,確保各個生產制造環節都能處于最優狀態,從而引導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工業互聯技術開啟了制造的新紀元,信息與數據融合,硬件設備與軟件技術搭配,共同為“工業4.0”助威。智能化時代,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