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將會如何?許多人對這個問題諱莫如深,的確,未知的彼岸即使櫻花爛漫也依然令人憂懼。這個問題如果問易往,我們會這樣回答您:在未來的工廠里,生產和設備將更加智能,所有設備都將鏈接在一起并自主控制生產過程,從而顯著的提高效率、降低浪費;在未來的工廠里,生產模式將從規模化向定制化轉變以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在未來的工廠里,所有的生產部件將具有擬人化的特征,他們擁有自己的“身份證”,包含著姓名、功能、地址等等信息,有了這些信息,他們知道何時何地哪條生產線需要他們,并按時到達指定地點,發揮應有的作用。有人把這個未來稱為“工業4.0”,如何邁出通向這個未來的第一步?讓易往來告訴您。

4月16日,易往智慧之旅——武漢站在長江大酒店隆重召開,易往與眾多業界精英一道共同勾勒制造業的美好未來。華中銷售區域經理陳愛澤先生首先代表易往致大會開幕辭,歡迎并感謝各位嘉賓的光臨,在致辭中,陳經理回顧了近一年來國內制造業的發展情況,闡述了本次會議舉辦的意義和目的——與眾多參與者一道共同討論如何能更好的助力行業的優化升級,陳經理富有激情的演講得到了參會者的一致贊揚。易往作為一家經歷了12個寒暑的企業,一直扎根于協助制造企業打造透明工廠,實現智慧制造,我們緊跟時代的步伐,借著“工業4.0”的春風,希望與眾多優秀的企業一道為行業的優化升級添上絢麗的一筆。
本次會議的主體部分共分為4個環節:“智慧工廠之生產管理”、“智慧工廠之倉儲管理”、“智慧工廠之一體化平臺”以及“案例分享”。易往產品經理及咨詢顧問耐心細致的講解不僅加深了來賓對易往產品的了解還使得眾多企業對易往人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易往勤奮、創新的企業價值觀留下了深刻印象。易往擁有一整套自主研發的成熟的產品體系,包含MES、WMS、一體化平臺等產品,整體技術已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能有效的解決企業在生產、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極大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讓企業在工業4.0的時代占盡先機。

理論講解過后是實際操刀環節,在案例分享和自由問答階段,易往產品經理及咨詢顧問和在場嘉賓進行了友好而激烈的討論,頭腦風暴席卷整個會場。嘉賓的部分問題盡管十分尖銳,但優秀的易往人總能使之迎刃而解。易往的產品在整車、汽車零配件、食品、航天、制藥等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并為大量的客戶提供全方面的解決方案,正是這12來兢兢業業的鉆研與服務所形成的豐富經驗構成了易往人充足的底氣,使我們不畏任何挑戰,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不外如是!我們歡迎更多的企業來參加我們的會議,并真誠的希望大家能踴躍的提出問題來與我們交流,畢竟有了溝通我們才能進步得更多、更快。
短暫的下午轉瞬即逝,大家都還意猶未盡,易往與眾位來賓一樣收獲良多,易往愿成為您手中的畫筆,為您化腐朽為神奇,共同勾勒美好的未來。如果您錯過了本次盛會,無需擔心,下一場:5月14日——廣州站,期待您的光臨!
關于易往信息
易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創立之初,易往經過縝密的數據分析,診斷出企業生產與決策的模糊區域性問題。針對大型制造企業的研發、采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全過程,易往以客戶為導向,實現工業4.0的思想,利用軟件和終端一體化信息技術,有效地結合各行業管理實踐經驗,為各企業成功量身定制整體解決方案。
近年來,公司以大中型制造企業作為主要服務對象,業務遍及全國。先后為數十個全國主要汽車生產制造廠商,食品生產廠商以及其他行業廠商提供各類咨詢、解決方案。
易往解決方案覆蓋了全面的企業生產、管理與決策信息,涵蓋內容豐富。其中生產制造執行系統(EW-MES),倉庫管理系統(EW-WMS),高級計劃與排程系統(EW-APS),一體化平臺(EW-EIP)與供應鏈管理系統(EW-SCM)為易往核心軟件產品。除此之外,易往還為客戶提供能源管理系統(EW-EMS)、EW一體化移動平臺解決方案(EW-IMPS)、IT服務(ITS)以及外包服務等各項領域的服務項目。
目前,各類企業都在尋找可以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法,包括汽車整車行業,汽車零配件行業、食品飲料、制藥、機械加工、電子家電、倉儲物流等行業的企業也紛紛對“易往”提出了長期合作意向。易往被認定為“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高新技術企業”。 EW-MES制造執行系統,屢獲市場肯定,被評為“中國制造業信息化優秀推薦產品”、“江西省重點新產品”、“第三屆AI用戶好評獎”。EW-WMS倉庫管理系統,被評為“中國制造業信息化優秀推薦產品”。
為了促進企業科技進步,加快高科技成果產業化,推進產、學、研結合,2014年6月,公司與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合作成立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江西易往聯合研發中心,研發領域包括:汽車及相關制造業的制造執行系統(MES)、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供應鏈管理、一體化平臺、供應鏈大數據中心、企業移動化平臺。
公司為應對不斷擴大的業務,方便快捷地服務客戶,順利地解決運維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并分別在北京,上海,武漢,南昌,廣州,天津,蘇州設立了7個獨立的工程中心,分區域科學管理全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