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它對于離散制造企業的意義在于“用軟件的靈活性來適應環境的復雜變化”,數字化轉型,就是以數字化的技術、服務來響應“用戶中心”的需求變化。數字化轉型,它應該包括了三個層級的需求。
1 數字化意味著現場的過程數字化,即,可被數字化采樣傳輸的數據,設備的信號、運行狀態等信息。
2 對這些信息的數字化應用—即,用于生產調度、品質分析、參數優化、路徑規劃等。
3 通過數字化來響應快速的市場變化,實現自適應制造能力,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這意味著數字化轉型,是基于數字系統來應對變化,企業具有了“數字化”的能力,進而實現依靠“數字化”的業務、方法來服務于用戶的千變萬化的需求。
圖 1—整個自適應制造平臺
如圖 1 所示,貝加萊的 ACOPOStrak 柔性輸送軌道技術、ACOPOS 6D 平面輸送系統,以及視覺、機器人、控制器、通信系統所構筑的整個生產系統,能夠為離散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基礎實現。本文用于解析其實現思想與過程。
數字化設計
在這個系統里,數字化的對象就更容易被“集成仿真”,仿真的意義:在于配合整個系統,它可以將機器人、軌道、加工工站、產品、數據進行全集成的仿真,包括生產的邏輯順序、空間干擾、時間匹配、運動性能(加減速性能)等,全部進行分析,它可以為系統尋找基于時間、占地面積、產能輸出需求下的系統布局優化。以及在多種產品組合下的各個生產最佳狀態的評估—它帶來的好處在于:
圖 2—數字系統的建模仿真
1 以所見即所得方式來評估產線:這對于采購產線的用戶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它降低了產線投資風險;
2 產品換型前的生產模擬:在虛擬環境中對邏輯、參數進行測試后,即可在現場快速預備,等前面生產完,快速上線測試生產,快速投產。
復雜任務,簡單編排
盡管 ACOPOStrak/ACOPOS 6D 這樣的技術帶來最大的好處在于:它如此靈活,集成反倒更簡單。因為,在傳統上,我們理解一個機器的復雜性,需要為其設計復雜的程序以應對變化,或者建立比較龐大的模型—但又會讓系統靈活性會受損。
如圖3所示,對于 ACOPOStrak,在 Automation Studio 中的任務編排軟件功能 mappTrak,它主要是一個配置過程,比如配置出被加工對象經過的節點等行程整個產線的布局,并通過可視化的軟件來呈現動子運動過程。然后對動子上的被加工參數(用戶參數)進行配置,設置系統的碰撞監測、死鎖、排他性、電子柵欄,然后這些就可以形成整個生產任務。
圖 3—mappTrak 的任務規劃
碰撞檢測會由系統來自動完成,避免動子間產生物理性碰撞。而排他性就相當于為動子提供了“閉塞區間”,這有點類似于高鐵動車的“閉塞區間”,意味著該動子獲得了這個路徑的“路權”,在其工作期間,其它動子不會進入這個區間。而電子柵欄則是考慮到工站的工作區覆蓋,為每個進入工作區間的動子提供一個“柵欄”,通常負載均衡是連續的,但出于安全考慮,這個電子柵欄在某些場景還是需要配置的。
這個系統考慮了各種在生產中所面臨的場景,通過編排來實現他們的靈活、安全、高效的運行。
而圖 4 所示為 ACOPOS 6D 的任務編排,它可以快速的構建出應用任務。
圖 4—ACOPOS 6D 通過拖拽布局方式來實現應用的構建
在圖 4 的 ACOPOS 6D 任務編排中,其實可以由可視化的界面對這些動子進行排布,以及他們的路徑進行拖拽連接,并由系統對這個布局進行優化,包括節拍、路徑等。它整個運行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維護等也可以被記錄,采集,用于生產系統自身持續的優化。
所有的復雜工程問題,其解決的核心思路都在于“化繁為簡”,復雜的路徑任務要通過智能調度算法來實現—否則就得 “If…then…else” 的方式來編程,這帶來的問題是工作量大,更換了生產又需要再編程。
整個數字化系統,提供了數據的實時連接能力,它與電子儀表盤結合、數據報表(CSV,PDF)的生成,形成數字化制造的可視化系統。并可通過 OPC UA 的交互,為 MES/ERP 提供數據的上下行連接,構建完整的制造、運營全數字實現架構。
生產過程數字化
另外,我們在看一下精益中的數字化呈現,看板能力如何被數字化的發揮,柔性輸送技術如何在基礎設施層面實現“數字化”的改變:
01 機械->電磁的轉換:
這個轉換就使得原有的機械輸送(如皮帶、鏈塊、分度盤等)的和被加工對象(產品/配件)可以被數字化。因為,軌道上的動子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經過的工站,都可以通過網絡傳輸給控制器。而被加工對象又和這個動子結合在一起,動子本身是可以攜帶參數的。
第一步,它讓整個對象數字化了,包括通過可攜帶的參數來讓被加工對象也數字化了。
02 信息標簽與數字制造
由于每個動子有一個 ID,并且,這個數字化的對象上可以加載其他信息標簽,可以將如下信息加載到這個動子上:
● 加工序號;
● 被加工產品的規格及工藝參數(如壓力,溫度,時間等信息);
● 加工順序(如途徑的各個節點編號);
● 運動信息:例如期間需要和機器人的 TCP、機器的工具中心的配合;
● 精度信息,例如:視覺檢測的精度、中心點信息用于判斷;
這與傳統機械輸送相比,則是非常不同,可以讓生產處于透明狀態,以及中間生成品質信息、與品質相關信息的加載,構成一個“透明”、“可追溯”的生產系統。
它帶來的好處在于:
1 它提供了生產的計算,例如數量統計、不良品統計。
2 用于節拍優化的參數。
3 效率分析:由于提供了時間粒度更小的狀態數據,它可以讓生產用更小的時間粒度來排產,進而提升整體的生產排程的響應速度。
貝加萊柔性輸送技術構建的“自適應制造”系統,就是通過工程上的復雜問題解析,實現靈活的應對變化的能力,進而為企業整體的業務數字化轉型帶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