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顯珠:深化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 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發布時間:2020-06-02 www.xstr.xyz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新的工業革命將深刻重塑人類社會”。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有利于構建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絡體系,有效推動制造業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切實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我們要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歷史機遇,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深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新動能培育,為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 宋顯珠
1 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有力抓手
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數字經濟新藍海
一是豐富資源要素。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連接工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重要載體,利用數字孿生等技術加快構建與物理空間準確映射的賽博空間,拓寬數據來源渠道,優化新型生產要素供給。
二是拓展發展空間。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實現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將互聯網應用領域由虛擬擴展到實體、由生活延伸至生產,為數字經濟發展帶來新要素、新市場、新路徑,孕育新型發展動能。
三是變革發展范式。工業互聯網平臺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不斷提升數據驅動和資源配置能力,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引領創新協作、生產組織、商業運營等方式轉變,加快工業經濟邁向數字經濟。
工業互聯網平臺成為產業競爭新焦點
一是助力復工復產。新冠疫情期間,國內領先工業互聯網平臺迅速擴展醫療物資對接功能,有效緩解了口罩、防護服等物資緊缺問題,并加快普及線上辦公、遠程指導等應用場景,為平穩渡過疫情危機提供了有效支撐。
二是加快拉動內需。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復雜,是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重要應用載體,并應用于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運維服務等產品全生命周期,其推廣應用將有效拉動內需,進而帶動經濟增長。
三是推動價值躍升。隨著工業互聯網平臺在企業中的深度應用,全面連接人機物的數據流動網絡加速形成,以數據的自由流動帶動業務體系和生產方式重構,催生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智能化生產等制造業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動制造業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增強我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工業互聯網平臺明晰企業轉型新路徑
一是研發設計協同化。隨著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深度應用,基于互聯網的分布式研發協同環境加速形成,制造業研發模式加快由串行異構向并行協同轉變,有利于企業縮短研發周期,通過創新驅動塑造差異化競爭能力。
二是生產制造智能化。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向人、機、料、法、環等工業要素,通過構建精準、實時、高效的數據采集和綜合分析系統,形成生產閉環控制體系,實現制造資源精準配置,提高生產過程精細化、敏捷化、柔性化水平,推動企業生產智能化轉型。
三是服務鏈條延伸化。制造企業可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對產品進行全生命周期實時監測,支撐面向用戶開展產品遠程運維、故障診斷等新型增值服務,并與金融等行業加強跨界合作,共同圍繞產品探索融資租賃、UBI保險等創新服務,加快制造業服務化轉型,提高服務質量。
2 工作進展和成效
平臺創新體系持續完善。近年來,在各級政府部門、研究院所、行業企業等主體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平臺規模擴大。截至目前,雙跨平臺平均工業設備連接數已達到69萬臺、工業協議兼容數達到125個、工業模型數突破1110個。二是平臺應用深化。當前工業互聯網平臺已滲透包括工程機械、鋼鐵、石化等30余個行業,全方位驅動制造業體系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三是平臺安全保障。我國已建設國家、省、企業三級聯動安全監測體系,服務9萬多家工業企業、135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基本形成工業互聯網安全監測預警處置能力。
數據賦能體系加速健全。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的覆蓋狀態感知、實時分析、科學決策、精準執行的閉環賦能體系,以數據自由流動為基礎,帶動物料、資金、人才等資源全局優化。一是數據采集能力提高。隨著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部署應用,制造業設備數字化改造升級速度加快,數據采集能力明顯提高。二是數據傳輸能力提高。當前5G、時間敏感網絡、軟件定義網絡、IPv6等新型網絡技術產品不斷發展,持續健全工業企業內外網體系,不斷滿足大帶寬、高可靠、低時延網絡性能要求。三是數據分析能力提高。工業互聯網平臺與新技術融合應用日益深入,數據潛力得以充分釋放,通過嵌入各種應用場景,全方位提高制造資源配置效率。
融合技術應用持續深化。一是完善兩化融合標準體系,累計發布5項國家標準和1項國際標準。二是持續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引導超過16萬家企業開展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三是組織試點示范,共遴選195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240個服務型制造、305個智能制造等試點示范項目,加速新產品培育、新業態擴散、新產業形成,帶動經濟社會創新能力增強、產業結構優化、開放水平提升。
創新發展生態初步形成。一是制造業“雙創”水平提升,遴選403家制造業“雙創”平臺試點示范項目,重點行業骨干企業“雙創”平臺普及率超過80%,制造業“雙創”平臺的服務支撐水平顯著提升。二是創新體驗中心布局,在北京、青島、南京等地啟動建設了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創新體驗中心,支持長三角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協同打造輻射全國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引領能力。三是打造標桿平臺,全國目前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70個,并遴選出海爾、東方國信、用友等2019年十大跨行業跨領域平臺。
3 下一步工作建議
堅持政策引領,完善數字化轉型頂層設計。一是推動出臺關于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文件,著力破除融合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機制問題。二是研究制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為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創新實踐提供指引。三是研制發布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等系列標準。
聚焦平臺建設,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一是開展跨行業跨領域和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遴選,培育形成一批可復用可推廣的平臺解決方案。二是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穩步實施,加快建立相互嵌套、集成創新的平臺體系。三是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支持平臺體驗中心和示范基地建設,加快平臺由點及線到面應用普及。
深化融合應用,提升數據多層次賦能作用。一是圍繞工業大數據、信息物理系統、工業企業上云等領域,持續組織開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制造業“雙創”平臺、智能制造等試點示范。二是匯聚產學研用各方力量,推動核心技術攻關。三是推廣《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DCMM)國家標準,以貫標評估引導工業企業切實提升數據管理能力。
強化生態培育,打造產業健康發展大環境。一是充分利用創業板、科創板等政策機制推動工業互聯網產融結合創新發展,營造工業互聯網創新創業投資環境。二是持續推進“新工科”建設,加快建立工業互聯網校企合作與產教結合機制。三是組織召開工業互聯網“雙創”大賽、深度行等活動,營造產業發展良好氛圍。